全球新质量时代加强国家质量 技术基础建设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0-03-27
人气:4021
来源:原创
当前,德、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全球开启新的质量时代,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NQI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产业升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应该加强NQI建设。
一、新质量时代NQI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国家质量基础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具有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的鲜明特征,不仅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更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技术支撑、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和“技术语言”,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对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NQI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制造2025”需要高精度、实时在线检测与校准,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阶段对传感器直接进行“高精度、实时和在线”校准,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技术研发需求十分迫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和认证,技术升级需要更高水平的计量和检测技术支撑。
(二)加强NQI建设是有力支撑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的需要。消费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等民生领域的检测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运行,关乎百姓日常生活品质。技术标准规范和促进医疗、养老等民生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在环保领域,排放限值标准、能效标准、环境质量监测计量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据测算,汽车国5标准有效实施,在用车每年可减排氮氧化物30万吨、颗粒物3万吨,二氧化硫可减排80%。
(三)加强NQI建设是有效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研究表明,超过80%的常规贸易需经计量才能实现,工业发达国家的计量活动对GDP的贡献率为4%——6%。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催生国际计量单位制的重大变革,“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溯源扁平化”已成为计量科技发展和量值传递的必然趋势。我国也应将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作为国家战略,举国家之力,力争在本轮计量科技革命中继续保持优先地位。研究表明,标准化对德、法、英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27%、23%和12%,美国超过80%的全球贸易受标准化影响,年金额达13万亿美元。“美国创新战略”提出为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提供双倍经费支持,每年投入近10亿美元,主要支持基础性公益性计量技术和标准研制。德国实施“工业4.0”计划,将标准、计量、认证作为核心战略。
二、当前我国NQI建设的现状及挑战
根据赛迪顾问的调查统计数据,中国的认证检测服务业每年增速约为15%。2013年全国认证检测市场规模为1678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的16.4%,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国家认监委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33235家,实现营业收入2060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102万人,拥有各类仪器设备526万台套。近四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约14%,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水平。另有数据显示,3万余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主导制定的仅占0.5%,新兴产业的技术规则权几乎由西方国家掌控。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中,我国NQI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还处于中低水平,面临诸多挑战:
(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小、低、散、乱”。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总体上以小微机构居多,服务范围有限,96.2%的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82%以上的机构仅在本省区域提供服务,国际化发展的机构几乎没有。另外,被国务院定位于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检验检测服务业,实际上高技术含量非常低。2015年,平均每个检验检测机构参与的科研项目不足1项,平均科研经费50.6万元,平均标准制修订经费仅3.2万元。说明国内的检测行业技术含量水平仍有大幅提升空间。我国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往往分头管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明显。投资分散、重复建设,行业壁垒较多,资源闲置浪费与重复建设并存现象严重。
(二)NQI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首先,法律法规“老、低、缺”,不适应发展需要。现行的《标准化法》、《计量法》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的,《认证认可条例》十多年未修订,检验检测尚无法律依据。其次,该项工作涉及部门多、行业广,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资源无法充分共享,跨行业、跨专业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很少,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再次,缺乏有竞争力、可持续性的NQI制度供给,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和社会推动的NQI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此外,技术机构布局分散,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具有国际影响的民族品牌和产业的还十分薄弱。
(三)外资机构“入侵”威胁行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国际知名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纷纷“入侵”。2014年,取得资质认定的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有140家,占机构总量不到0.5%,但其年营收却超过整个市场规模的25%、是市场平均水平的12倍。排名前20名的检测机构中,外资占7家且年营收占比近一半,而我国几乎没有国际化的检测评定机构。除产业安全外,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大举“入侵”还有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长远隐患。出口商品检验检测市场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外资机构垄断,据宁波认证认可协会调查,外资机构占据宁波进出口检验检测市场85%以上的份额。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在直接控制出口商品的整个质量评价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中国产品能否顺利出口的“生杀”大权,还间接掌握了中国商品的包括商品参数、生产工艺等在内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而可能掌握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这些信息数据还将为进口国针对中国商品设置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依据,针对性设限,对我国外贸经济和行业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三、加强我国NQI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的“窗口期”和做大做强的“机遇期”,加快提升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NQI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借鉴上海市制定技术基础发展和改革五年规划的做法,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项规划,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利服务重大产业布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发展、强化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和增强社会民生安全保障能力。将“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行动纳入地方“GDP质量指数”考核体系,推动形成全国创新发展、质量优先的新格局。
(二)完善NQI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修订完善《标准化法》《计量法》等质量基本法,将认证认可条例上升为法律,尽快研究出台《质量促进法》,进一步强化质量规范、质量激励和质量发展的法律地位。及时启动《质量安全纲要(2021-2030)》研究制订工作,对接《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对发达国家、区域的重点支柱性产品、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对其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开展专项调研,为制修订我国NQI法律法规提供借鉴,建立健全与质量安全需求相适应的NQI制度供给体系。
(三)营造NQI良好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统一管理与分行业分层级管理相结合、中央管理与地方跨部门协调相结合的改革。推进公共性与经营性NQI相配合,国家强制标准与企业标准相配套,推荐性标准和团体性标准相推动,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和社会推动相协调的NQI布局。推进国内与国际NQI对接,推动标准互认和优秀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弥补我国重大高端技术及其规则权的短板。
(四)全力培塑检验检测认证民族品牌。通过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和加大对民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及品牌。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及双多边国际贸易中,推动成员国在合格评定领域的多边互认,争取在电子商务、电子证书、信用等级、数据平台等新领域的主导规则权。增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反制能力,并积极布局海外,有效避免国外机构对我国经济话语权的掌控,并有效规避战略及经济风险。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探索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可以借鉴已有的测库网、检测汇等平台。
(执笔:叶东辉 宁波检验检疫局,靳昂 上海市质监局,徐文华 海南检验检疫局;参与讨论人员:张钊 湖北省质监局,胡烈山 湖北检验检疫局,郁建琳 上海检验检疫局,白威力 西藏检验检疫局,毛瑞莲 西藏自治区质监局;摘自《质检内参》2017年第13期))